首 页 | 果桑基地 | 果桑信息 | 市场信息 | 产品展示 | 桑椹文化 | 名优品种 | 果桑论坛 | 在线订单 | 联系我们 | 给我留言
欢迎大家光临果桑网,请记住本站网址:www.guosang.com
用户登录
用户:
密码:
 
留言板管理
产品信息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省安康市
  邮编:725000
  电话:0915-3281119
  传真:0915-3115515
  手机:13992502869
  邮箱:xubo@guosang.com
  网站:www.guosang.com
 

陶渊明笔下的蚕桑
新闻图片




          




  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我国古代田园诗的先河。他的田园诗中有不少诗句描写了蚕桑,真切地表现出农村乡间的田园特色,在当时诗坛上别具一格,一脱汉末以来绮词丽藻的不良诗风,对后代诗人如王维、孟浩然、苏东坡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在陶渊明笔下,蚕桑被赋予文学上的审美意蕴,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简单的描写客体,桑开始同松、竹、梅、柳、桃等同样具有了其特定的文化内涵。
植桑养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蚕桑见诸古代文献的也很早。在文学作品中,最早写及蚕桑的,当属《诗经》。《诗经•卫风•氓》云:“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兮,其黄而陨”。此诗以桑起兴,表达弃妇受虐被弃的悲愤心情。这里写到的蚕桑只是诗中主人公抒发怨情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同诗的内容并无多少联系。《诗经•豳风•七月》则比较系统地描绘了古代农家采桑女采桑的全部过程。“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 祁祁”。“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柔”。采桑女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结伴同行,到桑林中去采桑的情景似乎历历在目。《七月》作为现存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情况最古老详细记载的诗篇,除写到采桑、纺织、染色外,还有黍、稷、麻、麦等多种农作物的耕种,是我国古代奴隶一年农事生活的缩影。诗中的蚕桑同《卫风•氓》中的蚕桑一样,就其本体来讲,还没有构成文学上的特定含义。到了汉代,情况基本如此,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罗敷采桑。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第一个自觉描写农村田园风光的诗人;而蚕桑则又是陶渊明着力描写的一个重点。陶渊明备受后人推崇的是他那质朴自然,清新怡人的田园诗。陶渊明笔下的蚕桑随诗中不同的场景和诗人不同的心境而具有多层次的内涵,我们读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以深切感受到蚕桑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独特意蕴。
1.田园风光的形象描述。
陶渊明厌倦昏暗倾轧的官场,仕途坎坷失意转而归隐田园。义熙二年丙午(即公元406年),陶渊明移居园田居(古田舍),作《归园田居》五首。第一首诗中写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是一幅宁静纯朴的农村生活画面。榆柳成荫,桃李吐芳,远村隐约于碧林之中,炊烟弥漫于晴空之上。在这极为清新旷然的场景中,又传来深巷中的狗吠和桑树巅的鸡鸣,静噪相间,别具生趣。如果说榆柳、桃李尚不足以表现田园特色,而村舍、炊烟和桑树则使田园风光跃然纸上。陶渊明选择最能体现乡村风貌的景物加以艺术组合,“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苏东坡评语),使人们顿感清风扑面,心旷神怡。
2.纯朴民风的生动体现
陶渊明归居田园,使他感觉最深的还是乡间人与人之间纯朴真切的交往。他很向往“傲然自足,抱朴含真”的古代理想生活境界,因而在《桃花源记》中描绘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没有纷争,个个怡然自乐的生活画面。在《移居》二首中,陶渊明更是着意于渲染这种醇厚自然的民风:“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谈无闲时”。“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种真诚率直的人间交往同东晋末年干戈扰攘、官场倾轧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陶渊明对宁静的田园生活极为依恋,并多次抒发“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的感叹。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之二中写到:“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想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从而把纯朴乡间民风更形象,更生动地表达出来。尤其是“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二句极富生活气息,不假雕琢,娓娓叙来,而意蕴又极为深厚,正是陶渊明“平淡中见深著,简练中见丰腴”诗风的典型反映。陶诗此处不及其它农事,但道桑麻,足可显示在陶渊明心目中,桑麻不仅是对农事活动的集中概括,而且对于表现田园特色更具意义。
3.躬耕陇亩的真切体验
陶渊明归园田,务农桑,惨淡经舍,辛苦良多。我们遍览陶渊明写己参加劳动的诗句,提及最多的还是蚕桑。他在《劝农》诗中举绘古代“桑妇宵兴,农夫野宿”这样一个辛勤劳动的场面,劝勉农民要勤于耕织。陶渊明弃声归隐后,称自己“代耕非所望,所愿在田桑”、(《杂诗十二首》),从而把事桑作为务农耕作的集中体现。正因为陶渊明将各种农事简归于田桑,使农桑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所以在后代几乎所有的田园诗中提及的农事和描绘田园特色均以蚕桑进行精略地反映。如王维《渭川甲家》“雉雊雄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孟浩《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在陶渊明以后的田园诗人,有些虽然没有像陶渊明那样亲身体验稼穑艰难,但描绘农村由园风光语不脱桑麻,在措辞诗风上同陶渊明极为相近,诗中所述桑麻令人自然想起陶渊朗,想起那冲淡平和田园气息。这有得于陶渊明对蚕桑所赋予的先特定含义,以及通过蚕又桑的描写进一步形成的平淡精达的诗风,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表现模式。可以说,桑文化的基本含义在陶渊明笔下得以初步确定。

桑榆
曰暮或晚年的意思。
桑和榆都是高大的树木,太阳将落山时,仿佛在桑榆的树巅、树间慢慢地消失。左思《魏都赋》:“彼桑榆之末光”; 《旧唐书•太宗纪》:“筋骨将尽,桑榆且迫”;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桑田沧海
比喻世事变化的巨大。
《神仙传》载:“麻姑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清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刘廷芝诗:“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简称“沧桑”,世事沧桑,人事沧桑。

〖2005-05-25〗